注册入村 登录
教育村 返回首页

小队长的个人空间 http://www.sruu.net/?7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红土地的记忆

已有 1530 次阅读2011-5-3 22:39 |个人分类:文学|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
  每当听到这首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仍传唱不衰的歌谣,我就禁住热泪盈眶,心潮难平。这不仅因为我是走蒙山路、喝沂河水长大的故乡人,关键是“沂蒙老区”这个称谓,这个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名,已成为一个革命的符号,一份令人想起来就难以释怀的情愫,一片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有人说,这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繁衍生活着古老东夷民族一支优秀的分蘗。她人杰地灵,一代智圣诸葛亮,文韬武略,谌称万世师表;她墨迹飘香,书圣王羲之的锦文华章,灿耀千古;她雄风飒然,享誉全球的兵圣孙子的惊世武典,在银雀山汉墓出土;她山高水长,八百里蒙山巍巍,三百里沂河汤汤,哺育着勤劳质朴的儿女们。然而,这又是一个红色弥漫,哺育和催生革命的摇篮,曾上演出惊天动地的一幕幕革命故事,而且总是激光射束般地辐射到神州大地,长城内外,让人瞠目视之,进尔赞叹不已。
  是的,历史并不太久远。沂蒙红嫂,无数个普普通通的沂蒙山人中走出来的文弱女子,在革命洪流中洗练出光彩照人的形象,响亮神州大地;山村小学校女校长面对日寇丧心病狂的举动,怀中抱紧八路军的孩子,泪眼默默看着自己的亲骨肉被杀害,载入光辉史册;沂蒙六姐妹,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群体,做军靯、掺煎饼、拥军支前,一次次登上共和国的荣誉高塔……
  这就是这片红土地镌刻最深的记忆,山河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然而,我却不想再历数这些往事,尽管它们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他们永远被镌刻在时光的年轮上。因为你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今天,2011年的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春天。
  是啊,这是多么不同寻常的一个春天!
  沉重,酸涩,焦灼,渴盼……
  不要责怪我把这些感情色彩浓烈的词,都罗列在这里,是因为这片土地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百草凋零,山河萎靡,田地龟裂,井干河枯,数万亩禾苗奄奄待毙,人蓄用水告急。这场自2010年秋天至2011年春天的秋、冬、春三季连旱,像条看不见的绳索,一天比一天快地勒紧了一千万沂蒙人民的脖子,历史又一次用它那凝重而不容回避的笔触,检验着沂蒙人民的血性和耐性。
  久旱望云霓,枯木希再春。多少双望眼盯着万里无云的天空出神,多少只裹满尘土的脚步徒劳地围着龟裂的土地逡巡,多少双手擎举在一个个朦胧的早晨,希望承接住上苍微薄的甘露……
  这还是望着五星红旗激动流泪的眼睛吗?这还是那双追赶革命潮流的大脚吗?还有这个,这双手不是曾一针一钱地为前线将士缝补鞋袜吗?你记得没有错,是他们,是她们,还有它们,当然还有他们的后代,他们这些正凝神聚力开创建设大美新临沂的孝子贤孙,今天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不,准确地说,是一个靠自身力量难以逾越的关口。
  尽管他们并没有屈服,他们靠祖宗血脉遗传下来的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开始了一场面对旱魔的殊死搏斗和较量。
  各级党委政府行动起来了,一个个应急预案启动了,一支支群众队伍被组织起来了,一场抗旱保苗的突击战打响了,似乎胜利在望。
  然而,这片曾经掩护了革命的高山长水,对付日本鬼子的大扫荡可以游刃有余,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可以面无惧色,却在无情苍天的干旱淫威面前显得独立难支,抗旱措施成了杯水车薪:水源枯竭,河流、水库很快见底,水泵抽水成无米巧妇;缺少高级钻探设备,打井只能浅尝辄止,在坚硬的岩石层退却;向附近地区拉水,距离越来越远。这场抗旱大战由最初的抗旱保苗迅速调整为保证人畜用水,而且情况每况愈下,已成燃眉之势,十万火急!
  就在这个时候,多年前神奇的一幕似乎又出现了。一队队红旗插上了干渴的田畴,一台台钻机惊醒了沉睡的大地,一辆辆保障的车队轰然开进了麦田,开到了地头。天降大旱的无情,与八方支援的大爱,又一次在沂蒙山大地镌刻下了深深记忆。
  乡亲们擦试着望天求雨的疲惫眼神,这才看清“国土资源系统抗旱找水打井突击队”的横幅,这才知道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沂蒙人民,没有忘记这片哺育过革命的红土地。
  群众不约而同地走出了村子,他们沿着钻机进山压出的深深浅浅的辙迹,寻着振天动地的响声过来了,发出他们满脑子的疑问,“你们是胡书记派来的吗?”“怎么,你们是当年的老八路吗?”“你们是打孟良崮的那支部队吗?”
  面对这一连串的追问,打井队员们似乎无暇回答。此时此刻,这些由全国国土资源系统一组织安排的抗早找水打井队伍,带着党中央对革命老区的关爱,带着国土部长的嘱托,带着省市领导的厚望,重任在肩,时间紧迫,他们必须争分夺秒,夜以继日,连续作战,“快打井、打好井、多打井”是他们眼下最迫切的任务。
  后来,乡亲们终于把一个个拗口的名称记住了:这一支是四川地质矿产开发局的,那一支是省801水文地质队的,还有省地质勘察院,煤田地质局的……尽管它们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身着颜色各异的服装,但都脸上充满着急切焦灼的神情,不顾昼夜疾驰风尘仆仆的劳顿,不顾异地它乡不习的水土,不顾北方冬末料峭的春寒,就在这一个夜晚,就在这一个早晨,一座座钻机杆架如利剑出鞘,如傲林秀木,矗立在了蒙山沂水的田间地头,各种钻探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干渴难耐的大地似乎感觉到了命运的转机,忍不住剧烈地颤抖起来。
  乡亲们不知道的是,自2月15日全国国土资源系统抗旱找水打井仪式在沂南启动以来,共有来自四川省和山东省的9个施工单位、12支打井队伍、300余名施工技术人员、35台钻机汇聚临沂,风雪兼程,驰奔老区,用一眼眼甘甜的井水,开始浇灌着这片干渴的红色热土。
  你看,他们找得多准。他们凭借着精斟的技术水平,运用先进机械设备,先期进行物探,跋山涉水,攀高爬下,风餐露宿,详细观测每个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寻找导水断裂带,白天他们野外作业,夜晚挑灯夜战整理数据信息,然后展开地质选点,物探侧线布设,最后确定井位,有效提高了成井率。
  你看,他们行动多快。由国土部部长徐绍史和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共同启动那眼井,仅用一天时间,就成功钻探出第一眼日出水量600多立方米、井深200米的深水井,随后出水捷报接连不断,原定3月底完成的160眼井的任务,提前15天完成了任务。截止到3月23日,经过近40天的艰苦奋战,累计成井192眼,总出水量达每小时4000立方米。
  你看,他们打得多深。沂蒙山区土层硗薄,地势高,浅土地表下便是坚硬的岩石,水文地质条件差,大多属贫水区。这次打井队伍发挥专业设备的优势,要彻底改变靠天吃饭,靠山泉水生存的现状,“打深井”是成为他们工作的一个重点,193眼成水井中深水井达82%以上。在“红嫂”的故乡,三面环山的西寺堡村,在山东省水文地质队的强攻下,终于打出了一眼每小时出水量24立方米的深水井,结束了该村400年无深水井的历史。当年的“红嫂”如地下有知,一定含笑于九泉的。
  你看,他们吃多少苦。打井行动时,正值初春时节,沂蒙山区的气候仍然十分寒冷。特别是2月中旬一场春雪不期而至,雪不但没解除旱情,反倒给野外施工带来了许多困难。随着气温骤降到零下,一时间寒风刺骨,滴水成冰。但打井队没有一刻停工,仍然坚持昼夜不息的野外作业。有的钻头被冻住,他们就不断用开水浇,用锤子砸,保证钻机持续作业;有的夜宿工地,手脚冻肿,人冻感冒,没有人退缩。特别是四川打井队,从巴蜀之地的南方来到北方,环境生疏,气候迥异,水土不服,工作特别辛苦,但他们始终怀着感恩之心,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展现了良好的川军风采。听他们是怎样说的:当年山东人民为我们建了一座城,我们要为沂蒙老区人民打一片井!此情此景,谁不为之动容!
  耳闻目睹,感激之情如泉水涌现。各路支援大军关注沂蒙老区的无私援助,深情厚意,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感染着临沂各级党委政府,感动着乡里乡亲,又一次把老区人民支援革命的激情点燃了,就像当年支援前线一样,在打井队员的身后,在一架架钻机旁边,又奏响了一曲感恩回报的凯歌。
  节日到来首先想到的是看望打井队员,主要领导坚持走到每个点上,看到每个队员,送上一句问候。冷暖变化牵动着临沂各级领导的心,根据气象部门预报,他们赶在天气变化之前将御寒物品及时送到每位打井队员手中。
  把打井队员当成自己最亲的人。乡亲们不约而同地赶到打井现场,有的送茶送水,有的拿出鸡蛋水果,有的参加施工,有的晚上自报奋勇帮助打井队员看现场。有的把刚建好准备给孩子结婚用的新房倒了出来,让打井队员住进去。
  他们还要在每一眼井旁建碑立志,告知后人:沂蒙人民感谢党,吃水不忘国土人。
  新时代的“红嫂”重现了。有些妇女们自发组织起来,到打井队员的住处,打扫卫生,洗脏衣服,烧水做饭,沂蒙山区又出现“红嫂”忙碌的身影……
  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感叹,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哟,承接得起这样深厚而凝重的情感!
  因为这决不单单是一个抗旱的举动,这分明是一幅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这决不单发生在沂蒙山区,全国八省对口支持八省抗旱,是一场跨地域、跨省份的战略行动,沂蒙山区只是其中的一个局部战场;这也决不是任何国家都能做到的惠民举措,只有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实现!
  然而,这一次沂蒙人民感同身受,刻骨铭心。如果说,战争年代沂蒙人民跟党走,付出了鲜血和乳汁支援革命,现在却是党和国家给予甘甜和厚爱,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一员的幸福与骄傲!
  可是,四川打井队带着报恩的心情来打井,沂蒙人民又是那样动情地回报着打井队伍,又该怎样解释呢?唉,党执政为民,军民鱼水情……真说不清。还是借用临沂国土资源局李彦普局长的说法罢,这位日夜奋战在抗旱一线的资深国土工作者一语见地:全国人民是一家,四川和山东是亲家!
  不管怎么说,这山山水水,这沟沟壑壑,这林林莽莽,曾无数次见证了刀光剑影,领略了红旗漫卷的凛冽西风,储存了流芳百世的红色经典。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在这片被激情熨烫的土地上,又上演的这一出奉献大爱、无私支援、报恩感激的盛剧,为这片红土地的记忆又延续了新的传奇,增添了新的内涵。
  我由衷地相信,这战天斗地的抗旱场景,这八方驰援的大爱,将伴随着一眼又眼哗哗流淌的井泉水,会一幅幅、一帧帧、一桩桩,永远留存进蒙山沂水的记忆宝库之中,如添家珍,历久弥新。
  现在,时令已进入阳春三月,得到真情浇灌的蒙山沂水,早已山河披秀,苗青禾壮,桃花万点,满目新绿,一派蓬勃生机。然而,那场刚刚过去的抗旱找水打井行动,却仍然那么清晰,那么逼真的映在眼前,令人难以忘怀。可以断言,即便时光倏忽,你也不会遗忘,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时光倒流,记忆重现。这正如面对窖藏的美酒,你一不小心打开了封口,就会立马引诱你浑身颤栗地品尝,让你迷醉在情真意厚的最深处。
  不用说,沂蒙山区这片红土地,从此有了崭新的记忆。
作者:墨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入村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