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红色

小儿郎缘何背起大书包?

小队长 发表于 2011-11-20 12:55:08 | 显示全部
近日,教育部重申,在解决幼儿“有园上”的同时,应坚持科学保教,避免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

111.jpg

三问“幼教小学化”

  一问小儿郎缘何背起大书包?

  家住江西省南昌市师大南路的江女士发现,上幼儿园大班的儿子,每天都会带作业回来,一写就是一两个小时,以前喜欢的玩具都不怎么摸了。“5岁就学会乘除法,比较熟练地掌握两位数以内加减法,每天放学后还要在家抄写一页汉字、两页英语单词……孩子每天都喊累,最近不想去幼儿园了。”

  这个男孩懂得如此之多,但并非是什么“神童”。事实上,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孩子,背起大书包,学着与年龄很不相称的艰涩知识。

  “1到9九个数,按要求给它们分类,如‘1、3、5、7、9’和‘2、4、6、8’是按奇、偶数来分。那么,‘1、3、7、8’,‘5、9’,‘2、4、6’是按照什么分类的?”这个让大人们看着“发懵”的题目,却是“幼升小”孩子们的一道考题。

  马莉是位“80后”妈妈,回忆起自己当年上幼儿园的情景,表情像个孩子:“那会儿阿姨带着我们坐在小凳子上念儿歌,到院子里玩‘丢手绢’,下雨了还能玩泥巴。”可一提到自己3岁的女儿,她立马变成了“大人”:“现在大不一样了,竞争这样激烈,孩子还没上幼儿园,我们家就已经在为她准备学什么着急。”

  升学“指挥棒”当头,由不得家长不急。正如文章前面提到的那道“雷人”考试题,其答案是“在读音上,1、3、7、8都是一声,5、9都是三声,2、4、6都是四声”。这道难倒诸多教授学者的考题,却出自“北京市2010年幼升小测试题权威归类标准版”,是结结实实地来考学龄前儿童的。

  如今,新生的城市白领阶层具有高学历、高智力、对孩子高期望的特点,对“牛孩牛校”的盲目攀比,让孩子“背起了”难以承受之重。一位家长无奈地说:“要上好大学必须上好中学,要上好中学必须上好小学,如此一来,原本集中在小学六年级的竞争下移到了一二年级,甚至移到了学龄前。”

  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争相把孩子送进教学味浓的幼儿园。一些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也投家长所好,走上幼儿教育小学化之路。山东省菏泽市一位幼儿园园长说:“我们也知道小学化教育方式不对,但家长要求必须教识字、学拼音、学数学,否则就转园,我们也是没有办法。”

  幼儿园和小学的“有缝对接”,也是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幼儿园‘毕业’了,但又不够上小学的年龄,总不能自己在家带孩子啊,所以,只好花钱让孩子上个学前班。”在一些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导致了小学入学难,而校方对于入学年龄卡得很紧,必然造成一批幼儿园“毕业”的孩子暂缓入学,用上学前班的方式,填补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时间“缝隙”。

  社会的竞争压力,家长的迫切心态,教育体制的某些缺陷,给某些早教机构以可乘之机。他们打着“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幌子,进行知识传授和强化训练。某幼小衔接班的教师说,他们开设了《识字和阅读》、《逻辑和数学》等4门课程,会教授孩子300到400个汉字,并让孩子辨别偏旁部首。还教授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并让孩子初步掌握比较简单的乘除法换算。

  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一年级,学会常用汉字400个左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评论列表 ( 评论3 ) 显示全部 倒序浏览

  • 小队长

    楼主| 2011-11-20 12:55:34
    二问“抢跑”能否抢得先机?

      “儿童如果在幼儿阶段过多地学习了小学知识,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会使这些儿童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幼儿园园长郑润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30年了,深谙幼儿成长规律。该幼儿园的王玉廷老师说:“提前学习只能使孩子一时领先,让孩子在学习上体会到的是一种由高峰渐渐滑向低谷的感觉,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广州市某小学老师“大羽妈妈” 证实了这一点,她在博文《提前教育让小学老师苦不堪言》中说,在刚接手的班级中,全班30个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课本孩子在幼儿园大班时便学过了。上课时,“早熟”的学生了无兴趣,不认真听讲,扰乱了上课气氛。

      “最难教的孩子不是上学前知识准备不足的孩子,而是缺乏学习兴趣的孩子。”济南市公安局幼儿园教师牛箫楠说,孩子在0—6岁期间,并不适合进行系统的知识教育,而只能帮助他们积累感性的经验,同时培养学习兴趣。在学龄前期不断灌输各种知识,很有可能让他对学习失去兴趣。

      一位小学生家长非常后悔地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受超前教育,双语、奥数样样齐全,上小学一年级时确实表现出色,但到三年级后,成绩便很一般了。”特别让他焦心的是,孩子已经出现厌学迹象了!

      “急功近利式的先行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只能在重复学习中占优势;而在游戏的自发学习中,在对环境探索的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智慧,具有持久学习的优势。”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爱华指出。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卢勤痛心疾首地说:“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把仙女和王子赶出孩子童年的社会,让他们从小就学算术和语文。早教如果没有正确的航向,将摧残孩子的童年。”她说:“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幸福感,长大后能创造幸福吗?”

      采访中,郑润华引用教育家卢梭的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她告诫家长:“孩子每一岁都有每一岁的意义,孩子的成长没有速成法可言,每一项能力的发展都需要时间逐步完成。因此,遵循教育规律成长的马拉松长跑,才是成功的教育。是不是输在起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赢在终点。”

      三问先“救孩子”还是先“救大人”?

      鲁迅曾在《狂人日记》里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面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人们再次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然而,有专家认为,追根溯源,要想“救孩子”恐怕还得先“救大人”。

      不是吗,在我们的社会,孩子被寄予无限期望,父母未实现的梦想,就千方百计放在孩子身上实现,大人们做不到的事情,却偏要孩子们做到。于是,学前教育——人生的所谓“起跑线”,便被赋予“万能”的色彩:父母五音不全,却希望音乐班能把孩子变成“贝多芬”;父母数学不及格,却希望奥数班能把孩子变成“陈景润”;父母上学时作文写不好,却希望语言班能把孩子变成“茅盾、巴金”……

      “救孩子”须先“救大人”。郑润华说:“每年秋季新入园幼儿开学前,我们都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讲清楚我们的办园理念、教育思想、办园宗旨和培养目标,在共同培育孩子方面与家长达成共识。”

      “救大人”,政府要有作为。目前,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已引起各地高度重视。陕西省出台举措,禁止小学举行入学招生考试,禁止幼儿园给孩子布置家庭书面作业。禁止幼儿园教学内容小学化,知识技能超前化,杜绝在幼儿园进行超前识字、拼音以及奥数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现场推进会”上特别强调,“要防止小学化倾向。”据悉,教育部将成立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专业咨询和指导,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坚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在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进行技能强化训练等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坚决抵制社会上以幼教为名进行的不科学甚至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

      另据了解,学前教育立法前期工作已启动,幼儿园“去小学化”有望成为法律条文。(人民日报 记者 张 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小队长

    楼主| 2011-11-20 12:55:52
    如何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

      近日,教育部重申,在解决幼儿“有园上”的同时,应坚持科学保教,避免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

      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 我看应当依靠制度发力。试想,在许多家长心存“学到东西”之错误观念的驱使之下,在生源激烈竞争的倒逼之下,若没有硬性的制度要求,有多少幼教老师能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水准?据今年4月份新华社的报道,江苏省计划对学前教学进行指导和规范,以遏制当前幼儿教育出现的“小学化”倾向。这应该是根本之策。

      日本的幼教经验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日本许多幼儿园不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课室都极为简朴,除了一架钢琴、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手提式的收录机,其玩具竟只是一些硬纸皮、大小各异的包装箱、报纸、尼龙绳、木或竹制筷子、还有大量的图书,任由孩子堆砌、涂鸦、剪贴、玩弄,只见幼儿乐在其中。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学习的重点居然是“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和说谢谢!”借生日进行生命来历和敬畏生命的教育,再就是有条理、有秩序的教育,而没有多少知识性教育,但是孩子通过综合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在音乐、美术、阅读等方面有更大的进步,这的确很出乎意料。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我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进行引导、评价、监督、服务,才是它应当做的。(新京报 刘昌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小队长

    楼主| 2011-11-20 12:56:14
    欲救孩子,先救成人

      教育问题,目前基本上属于“说了也白说”那一类问题,所以,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也只能采取“白说也要说”的态度。

      9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特写《三问“幼教小学化”》;这“三问”是:小儿郎缘何背起大书包?“抢跑”能否抢得先机?先“救孩子”还是先“救大人”?

      昨天,新华社报道:教育部近日重申:在解决“有园上”的同时,应坚持科学保教,避免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

      对“三问”一文及教育部提出的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若干办法,都很难叫人乐观,因为有众多追捧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家长。只要这些家长不思改变,学前教育小学化就有市场。“三问”一文中, 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争相把孩子送进教学味浓的幼儿园。一些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也投家长所好,走上幼儿教育小学化之路。山东省菏泽市一位幼儿园园长说:“我们也知道小学化教育方式不对,但家长要求必须教识字、学拼音、学数学,否则就转园,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对这样的家长,谁敢说有办法?

      一些家长其实也会认识到超前教育并不是香饽饽。《人民日报》“三问”一文中,“ 一位小学生家长非常后悔地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受超前教育,双语、奥数样样齐全,上小学一年级时确实表现出色,但到三年级后,成绩便很一般了。’特别让他焦心的是,孩子已经出现厌学迹象了!”这叫不见棺材不掉泪。

      “救孩子”须先“救大人”。“三问”一文中,幼教专家郑润华引用卢梭的话来说明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害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应该把儿童生活还给孩子,问题是这些家长听得进吗?他们是“成功学”的死忠,只要是“成功牌”的东西,他们照单全收。他们不会辨别哪些是商家的营销策略,哪些是专家从商家那里拿了钱后的说辞,哪些是不含功利目的的苦口婆心。也许是环境使然,看到人家的孩子都学这学那,他们也无法淡定下去,于是就成为了那些教辅书的积极购买者,那些“天价幼儿园”的老板的“目标人群”。

      他们有他们的理由:爱孩子。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孩子快要被这“爱”窒息了。作家王蒙有句话说得好:“有时,理解比爱更重要”。或者说,理解,是更理性、更负责任的、更加不同于老母鸡的爱。“理解”什么呢?最重要的是理解“人”,“人”的内心,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是目的。不过多说无益,我们的传统中没有这样的话语,这跟我们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远,没有体验过,很难有真正的理解。“救孩子”须先“救大人”,至少目前来看,只能如此。(钱江晚报 戎国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村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