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红色

80后家长如何做父亲

弱智老师 发表于 2011-12-16 22:24:18 | 显示全部
 中国几千年从没有过的“健全人格”的概念,从“新文化运动”时开始发轫。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亦是社会的未来。

  一百多年前,鲁迅在《新青年》撰文: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当是时也,千年帝制瓦解不久,旧秩序被颠覆,新秩序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迅翁谈如何做父亲,看似小问题,其实大有深意。因为,在过去的父权社会中,老子对儿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新文化运动,把“儿子”从礼教束缚中解脱出来,用鲁迅的话说,父母要“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孩子可以“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那一时期,不唯鲁迅,胡适、叶圣陶等诸多先贤都谈论过此问题。中国几千年从没有过的“健全人格”的概念,从彼时开始发轫。

  一百多年过去,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鲁迅所揭诸的问题,依然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不同者,如今已不再是父权社会,母亲的角色也日益显得重要。

  微博上,身边,不时听到父母的困惑: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何等模样?

  今日之父母,为何有这般困惑?回顾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便会发现,凡值社会有确定规则、社会价值观相对统一的时期,父母困惑便少,比如,新文化之后,“人”的观念确立起来,“健全人格”教育便蔚然成风;比如1949年之后至改革开放,“螺丝钉”教育便无处不在。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从一元转向多元,在这一人性觉醒的历史进步过程中,追求个人发展一度成为社会主流风气,虽无大偏差,却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不诚信成功者有之、投机者成功者有之、居高位而不义者有之……如此等等,造成今日父母之困惑。

  诚实、正直、善良……是我们民族原本就有的品质,而今天“觉醒的父母”们所面对的,不仅是要把这些教给孩子,还要教育他们如何对待规则、如何对待权力、如何对待契约……

  有什么样的孩子,便有什么样的未来社会。

  父母当年

  父亲那辈人从来不给我们谈成功。但是,我能感觉到成功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成功。

  让儿女有能力去应付一切

  ■叶至善,生于1918年,儿童教育家

  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会议上,一位来自上海的特级教师见到了教育家叶圣陶之子叶至善。休息时,他请叶至善介绍一下,小时候叶圣陶怎样教他们作文。

  “不教的。”叶至善脱口而出。

  叶至善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

  但是,叶圣陶从不板起脸来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而只是说“我懂了”和“我不懂”。叶至善回忆:“说是父亲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父亲一边看我们的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子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

  这让一场本应令孩子感到紧张的“教学”,变成了一家人寓教于乐的活动。“我们三个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训练。写什么由自己定,父亲从不出题目。”叶至善回忆。

  在宽容的气氛下进行启发教育,从不轻易打击孩子,也不给孩子强行制定目标,是叶圣陶的一贯做法。

  对于“成功”,叶圣陶有自己的定义,他认为,儿女成长的最终目的,是在环境的限制下“凭他们自己的心思能力去应付一切”,“做父母的真欲帮助儿女,仅有一途,就是诱导他们,让他们锻炼这种心思能力。”

  对于写文章,叶圣陶反对孩子写作时运用冷僻的词汇和晦涩难懂的句子。他一再对孩子们讲:“写文章要想到别人,想到读文章的人,要把自己换一个位置,设想成读文章的人,再来看一看文章究竟写得怎么样。”“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1988年,当94岁的叶圣陶病逝时,留下的是无数被后人视为经典的教育理念。而他的三个子女,都成为了中国的知名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评论列表 ( 评论2 ) 显示全部 倒序浏览

  • 弱智老师

    楼主| 2011-12-16 22:24:42
    “革命时期”的教育

      ■卢海,生于1943年,江钻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我父亲那辈人从来不给我们谈成功。但是,我能感觉到成功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对成功有不同的理解。

      在父亲那个时代,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成功人士是出身好,党团员,勤奋努力,甘愿做一颗螺丝钉,个人服从集体,在工作中做出成绩,被领导信任。

      我接受的家庭教育比较传统,父母希望我做一个坚强的人,不做软弱的人。永远不要懦弱,要做个强者。母亲的这种教育观念,让我印象深刻。

      奉献精神,应该是父母教育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应该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我看来,在1976年以前是一致的,那时的社会风气还好。在实践中,义务劳动是经常开展的,从来不讲什么报酬,我在工厂实习的时候见到每月发奖金时,都是一个班的师傅在一起开会,班长都主动让出自己的奖金给有困难的工人,没有见到为评奖金争吵的事情。无论在中学还是在大学,老师给我们补课从来不收费的,我们参加课余的兴趣班从来都不缴费的,整个社会都讲奉献精神,蔑视钻到钱眼儿里的小市民心态。

      我在1985年入了党,完成了父母对我的要求和心愿。父母希望我大学毕业后能专业对口,在专业上做出一些成绩,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说一个人一辈子能出一本书就不简单了。你看现在,出一本书跟什么似的,太容易了。

      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中,时代在变,大家对于“钱”的认识也在变。可是,我女儿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关于以后的男朋友有许多选择,她征求我们的意见,我的意见是要找有真才实学的有理想肯努力的孩子,不能找夸夸其谈、显摆家庭财富、飙车的孩子,就是富二代。

      “父亲”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父亲意味着责任,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对孩子的要求不高:能自食其力,有独立的人格,敢于应对任何挑战和困难。总之能把家族的好传统传承下来,使家族能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子孙就行了。生命就是一个过程,父亲就是生命大船的掌舵的人。

      你看,我们两代人的教育观,几乎没有改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弱智老师

    楼主| 2011-12-16 22:24:57
     “为了实在的生活”

      ■任宁,生于1982年,供职于广州某事业单位

      站在云霄飞车前时,九岁的任宁害怕得无论如何也迈不开步子。“如果你不试试看,我就当众骂你!”任宁的妈妈站在她身后反问,“别的孩子可以上车,你难道就不如别人吗?”

      二十年后,当她回忆起这一幕时,早已没有恐惧,转而是对妈妈的感激。她告诉记者,母亲常对她说一句话,“如果你不比别人有优势的话,就会被时代忽略。被时代忽略的话,也就没有幸福可言。”

      任宁妈妈是包头一家国企的会计,从任宁五岁时开始,对她“下血本”栽培。“反正你今后一定要是优秀的人。”妈妈常提醒她。

      妈妈对任宁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实验性质的”。她并非从她的父母那里传承而来,甚至“背叛”了一部分她父母教给她的东西。“听组织的安排。”这是她父母常跟她说的。没错,她成长的年代,人们大多穿着颜色单调的外套,背着相同的句子。人人不担心自己的工作,一切都好像被安排好了。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人“用羡慕的口吻谈起物质”。从沿海城市出差回来的同事说,那边有跑外贸的朋友,捎来进口的电视机好得不得了,也贵得不得了。“人们以前谈起钱来,遮遮掩掩,只觉得俗气。但九十年代,有钱人被羡慕了。”

      任宁妈妈常痛说自己的“革命家史”,不断告诉女儿,“第一,你要比别人更努力才能更优秀,第二,你只有更优秀才能有更好的生活。”

      房子、车子和一份广东省某事业单位的工作。2008年,在英国念完研究生后回国两年,任宁拥有了悠闲而又有品质的生活。“妈妈对此很欣慰。”她说。

      对自己的孩子,任宁会选择母亲的教育方式吗?“当然,”任宁说:“现实很残酷,中国人太多。如果你不比别人有优势的话,很容易被时代忽略,哪里还有幸福可言。”

      艾伦·保罗:美国社会里没有金科玉律

      虽然我们谈不上拥有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但我希望孩子们心怀悲悯,这是我作为一个美国父亲一定要传达给后代的。

      《功夫熊猫2》里,熊猫阿宝和虎妞谈起了恋爱。现实生活中,虎妈蔡美儿(AmyChua)的一吼战歌,引来了熊猫老爸艾伦·保罗(AlanPaul)。

      艾伦是美国《吉他世界》的高级编辑,美国华尔街日报“老外看中国”(TheExpatLife)的专栏作家,布鲁斯乐队WoodieAlan的主唱……然而这些身份可以统统忽略,因为艾伦的博客上,对自己的介绍只有一句话:“雅各布、埃利和安娜的父亲,瑞贝卡的丈夫,其他皆浮云。”

      自然,艾伦不是和阿宝一点共同点都没有:艾伦也来自美国,而且他最近有了个新绰号:熊猫老爸(PandaDad)。

      “请叫我熊猫老爸吧,”艾伦热情洋溢地写道,“我乐意同孩子们搂搂抱抱,也无惧于时不时向他们亮亮爪子。”

      2011年5月,艾伦·保罗向记者分享他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我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得亏太太繁忙的工作以及我作为专栏作家所没有的朝九晚五,多年来我一直坚守在家庭教育的前沿阵地。

      在美国,各个种族、各个地方的人聚居在一起,因此这里充斥着相互排挤甚至互为矛盾的意识形态。虽然我们谈不上拥有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但我希望孩子们心怀悲悯,这是我作为一个美国父亲一定要传达给后代的。

      我告诉孩子们,有意愿为弱势群体争取权利和话语权值得鼓励,即使有时候要自甘风险。现在是看到有人恃强凌弱时能够挺身而出、打抱不平;长大为人,也许就是为了一个不怎么受欢迎的说法奋力疾呼。

      美国社会是一个鼓励个性、尊重个人选择的社会,美国又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国度。人们相信“美国梦”是因为在这里,能力和才华不会因为制度性原因而被埋没:任何肯于付出、能力出众的人,几乎都能在这个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所以很自然,我希望孩子们日后能成为独立、自信、能干的成年人。

      我之所以不能苟同虎妈的“强行逼迫”,是因为我认为她的教育方式是有欠缺的。虎妈模式下,孩子们的人生完全由父母裁夺,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的究竟是什么,勿论会为自己做决定了。此外,最令我反感的,莫过于虎妈限制女儿接触社会的做法。我始终鼓励孩子们参加体育团队项目,因为他们从中会学到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团队合作、尊重父母以外的权威、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等。

      对于那些对孩子物质溺爱的父母,我则想说:当心你的选择。孩子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幸福来源于为之付出的汗水,而非物质。如果没有早早补上这一课,他们也不会成为快乐的成年人:寄希望于从疯狂购物换取满足,唯有失望在等待他们。

      此外,我相信成功面前机会均等,因而常春藤教育固然是美好的,但它不是终极目标。充其量,只算人生的一站。我不喜欢私立学校将孩子们分割开来,使其中一部分产生强烈优越感的做法,因为人人平等。我也不愿意看到孩子为激烈的竞争感到痛苦,尽管我会鼓励他们成为所在领域最棒的人,确保他们有足够的勇气追逐梦想。

      当然,我也常常会跟孩子们念叨:生活不总是公平。可我还会告诉他们,为捍卫规则勇敢地站出来,值得表扬。我也会让他们知道,事情并不总按照他们所预想的方式解决。

      现在,我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确保他们学会承担责任。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保持个人卫生、独立完成作业、学着自己做饭……在一个尊重契约精神的公民国家,这些都能帮助他们日后成长为好市民、好公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村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