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红色

儿童心理问题多源自不当亲子教育

小学生 发表于 2011-1-5 16:02:03 | 显示全部
徐俊冕:复旦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中山医院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7年1月在上海中山医院创建上海第一家综合医院心理门诊,1989年组建了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并成为这一新教研室第一任主任。1987年6月起每年为上海市和外省市培训医学心理学专业人才,其业绩已收入英美《世界名人录》和印度出版的《亚洲名人录》。40多年的医学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研究临床和教学经历使徐教授体会到儿童心理健康对人一生发展的至关重要,也屡屡感慨于许多不当的亲子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的巨大的影响,他把毕生的经验总结出来,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及时地看到。
  

  
儿童心理问题多源自不当亲子教育
  
小宝贝刚出生的时候,你看着他忽闪忽闪的小眼睛,好像若有所思,是不是也会有些好奇,这个小家伙此刻究竟在想些什么?他长大后会是怎样的一个人?会不会过得快乐?小宝贝柔嫩的双手第一次牵住你,是那么信任,而你,却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妈妈,这一路,其实是你们一起长大。要知道,他的快乐,同你们之间的合作是那么紧密相关。要知道,小宝贝心理的健康对于快乐其实更加重要。

  有些父母和祖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百般照料,不让孩子做任何事,结果培育了孩子对父母依赖,不能自立,没有自信,没有责任感,没有安全感,剥夺了孩子能力发展的机会。一女性36岁左右,有一子11岁,她非常疼爱孩子,每日陪伴孩子温习、做作业,每天下午去学校给孩子送红枣莲子羹,但一日她送红枣莲子羹时孩子当着同学的面愤怒地将羹打翻在地,说“人家的父母都不是这样”,她感到不解,很痛苦。
  有些父母则由于怕孩子碰到危险而过度保护,但过度保护使孩子失去锻炼成长机会,增强孩子恐惧心理,胆怯软弱,缺乏勇气,依赖父母,没有责任心,不敢探索,畏缩不前。

  例如:云南一14岁女孩写来一封求助信称:“求爷爷救救我!每次大便有东西脱出,极其害怕,母亲只带她去中医院看了一次,没有效果,痛苦无人可诉,无心学习、吃饭,害怕不幸降临。”  其实只是脱肛而已,说明孩子的恐惧心理是很多见的,也说明同孩子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源自不当的亲子教育。那些父母离异、家庭破裂、早年丧亲、亲子关系不良的家庭中,孩子发生心理障碍可能就要多一些。有些父母对孩子寄予过高期望的心理,但由于期望过高,父母常不断指出他们的不足,因此,孩子的自信受损,失去前进勇气。一个少年在区重点初中成绩优秀,名列第一或第二,学习很快乐,父母希望其子能进市重点中学学习,千方百计设法转入市重点,但其子对老师同学不熟悉,教学方法不适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多次被批评,出现厌学、情绪抑郁。

  成长的压力、亲子教育传统、社会适应的经历、独生子女政策、社会发展变化多方面因素都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影响。父母的行为更是孩子的榜样。父母间要互相宽容,要停止互相抱怨,对亲子教育有不同意见,要通过沟通理解,弄清问题实质,讨论解决。不应把分歧在孩子面前敞开,更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主观臆断。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也是在学习做合格父母的自我蜕变,爸爸妈妈都要负起责任,他们要相互配合,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评论列表 ( 评论2 ) 显示全部 倒序浏览

  • 小学生

    楼主| 2011-1-5 16:04:29
      民主培养自尊心
      孩子的心理健康涉及他的自我意识、意志、情感、认知和自我发展,自尊自信则是心理健康的核心。高自尊的孩子是活泼的,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校成绩突出,同周围人相处很好。在讨论问题时常处领导地位,对世界各种问题感兴趣,具有创造性,做事自信,很少厌倦。而自尊心不足的孩子多数时间不开心,怕多事;他们感到不被爱;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怕别人生气。讨论时他们只是听,不说话。
      孩子自尊心的形成其实和外表、金钱、家庭类型关联不大,而是要看他们是否成长在民主的家庭环境中。民主的家庭里,父母很讲规矩又是循循善诱的,尊重孩子的想法,即使他们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也让孩子申述己见,使孩子具有创造性。同父母关系好的孩子也容易形成较高的自尊心,他们的父母喜欢花时间和他们呆在一起,倾听孩子说话,孩子有问题时给予帮助。这些父母要求孩子有良好行为,有一定规矩。严而不厉。总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引导孩子纠正不良行为,而不是一味惩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小学生

    楼主| 2011-1-5 16:11:27
    表扬、奖励也不能滥用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心理世界,孩子不是父母的一部分,更不是附属品。“他们只是经你们而生……却不属于你们。”(《先知》)
      为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父母应给予无条件的爱,但不应为他们成长设置“价值条件”。如:“你要是个好孩子,就把床和被子整理好!”,就是设置了“价值条件”。无条件的表达可为:“你是个好孩子(不管你怎么做,你都是个好孩子!),把你的床和被子整理好行吗?”
      在父母无条件、非占有的关爱下,孩子的自尊自信得到健康发展,责任感和安全感增强,也能学会去爱别人。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么多生活中的困难在所难免,孩子坚强的意志力不是奖励来表扬来的,而是需要父母不断地鼓励才能养成。
      鼓励孩子探索事物的主动性,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分配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从其成功的结果中体验快乐与自信。发扬民主精神,培养孩子对家庭事务发表意见。不要在孩子受挫时怜悯他们、试图代替他们、不给他们留下成长空间。
      鼓励孩子的勇敢精神,不怕困难的生活态度,从错误与挫折中学习,帮助总结经验,自强不息,锲而不舍。鼓励他们爱劳动,培育自理生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挨打的孩子爱打人
      过多的体罚,也许会在孩子身上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尤其是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打的教育方式,可引起孩子反抗心理或报复心理。在美国曾经做过这样的行为实验,273名幼儿园儿童,请儿童母亲填写体罚类型自我报告表,6%不用体罚,68%的儿童被打屁股,26%受过痛打,拳打脚踢。6个月后观察儿童在校与同伴交往情况,记录攻击行为,每个儿童得到一份每小时攻击行为分数记录。结果发现未被体罚儿童约2分,被打屁股儿童约4~5分,被暴力攻击儿童8~9分。体罚越严重,儿童攻击行为越多。

      过多的体罚也会给孩子将来的人生带来不好的影响,有人调查了6002个美国家庭, 其中58%男性和44%女性报告在青少年期受到过体罚。受过体罚的个体后来更可能经历:抑郁、自杀、酗酒、虐待儿童和(男人)殴打妻子。父母过多的使用暴力,孩子也会模仿,学到用暴力对待他人。严厉体罚,责打,引起孩子恐惧心理,害怕出错,被塑造成胆怯退缩的性格。如果孩子说谎逃过了惩罚,父母的体罚将训练孩子说谎的习惯。打屁股和各种形式的体罚应该立即被终止,其他形式的惩罚也应该尽量在在不良行为反应出现后立即执行,针对特定的不良行为,而不是针对孩子身上的个人特点,方式和程度上更要控制,可有隔离、记过等而不是滥用责打,伤害孩子的自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村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