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切换风格

红色

[历史文化] 民勤端午节要做扇子,好吃的胆呢

网上邻居 发表于 2011-4-29 21:57:06 | 显示全部
     民勤面制扇子起源于何时,无法考究,但它却以其独特的制作方法,柔酥可口的美味,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它实在是沙乡吃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愿以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沙乡这块绿色的大地上,更显出它光彩照人的无穷魅力。
    端阳节的面制扇子
      我的童年是在外祖母家度过的.我最爱吃的是五月端午外祖母亲手做的面制扇子.外祖母一生共有八个儿女,孙子特别多,但最疼的却是我.因为我听话,不捣乱,每逢过年过节,她总把好吃的东西给我留一份,特别是五月端午的面制扇子,她更是小心翼翼地点着三寸金莲,装几只到小竹篮里,再用长长的木杆挑起来挂到房檐上。我七岁那年,自以为已经长大,能够做扇子了,淘气地向她讨要发面,她拗不过我,就心疼地给我揪了一块面,我拿到手里左捏右抟,就是做不出个扇子的形状来。外祖母看到我的样子,笑着说:“我的娃,做什么事也不是一下子就学会,等明年端午的时候,我教你做。”
       第二年五月初一,外祖母早早起了床,取来发面糟子,用石头盐窝捣碎,再用小盆子把捣碎的糟子用温水泡上。中午吃饭时,把里面的清水澄去,取干面和泡好的糟子搅在一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酵头子”,续接“酵头子”看似简单实则不易,“酵头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蒸出来的馍馍质量。一位能干的家庭妇女,不 见得就能蒸出酥软可口的馍馍。外祖母续接“酵头子”,必须先把开水凉温再兑面粉。据说这样兑的面容易发,蒸出的馍馍体酥味香。“酵头子”这一会续接一次,再过一会又续接一次,直到小盆子盛不下,转入别一个大盆为止。大盆里的面还是同样一道工序,发了的面兑上干面,水依然是凉到不烫手为宜。大盆的发面满了,就开始做扇子。
       外祖母做扇子,先揪上一团发面,兑上干面粉和水,直横使劲地揉,到揉匀揉光,再拿切刀把揉好的面切成一两左右的小疙瘩,用小擀杖把它擀得既薄又 圆。接下来就是取过油罐用油搭子在擀好的圆片上抹清油,均匀地撒上胡麻盐,擀一片後上叠一层,只是颜色各不相同,有红曲、姜黄、玫瑰、香豆等,待叠到四层(不能超过五层,否则蒸不熟),用双手掌边拍边搓,直至光、平、圆,就用切刀一切四牙子,正好是四个扇形。每个扇形的直角上用刀切个 口,立即向上卷起再用力压下,用木梳在三个边上压双道印,经过一番装饰修正,把房子醒到热坑上。蒸扇子的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蒸的过程中,还得特别注意火 候。刚端出的扇子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外祖母取过红色颜料水,用点朵子点上图案,配上红、黄、绿色,。扇子更显得造型别致,看上去十足一个玲珑剔透的工艺品。
         民勤面制扇子起源于何时,无法考究,但它却以其独特的制作方法,柔酥可口的美味,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它实在是沙乡吃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愿以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沙乡这块绿色的大地上,更显出它光彩照人的无穷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首页

论坛

导读

我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